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百炼成钢的革命战士——钟育民

[精彩书屋]


  作者:黄超
 

榜样的力量  时代的楷模   

 

——读《百炼成钢的革命战士——钟育民》有感   

(代序言)   

    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百炼成钢的革命战士——钟育民》传记,深受感

 

动。此书的主人公钟育民去世时,我尚年轻,对他并不知晓,基本上是在读

 

了这部传记及有关的文章后,其形象才在我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我从

 

这些材料中看到的是一个对人民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的老前辈的高大形象。   

 

    钟育民从小生活在革命老区广东梅县水车乡鹅峰客家山村。家庭出身贫

 

农,红军时期当过号兵和“红小鬼”。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状况下社会的丑

 

陋和黑暗,年轻时就追求真理,后来,从泰国回国参加东江纵队,从此步入

 

革命武装斗争的征程。 

  

    在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被中共中央

 

军委称为中国抗战的敌后三大战场之一。人们在读《毛泽东选集》时,能从

 

多处看到有关他们的论述。在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关于接受日本投降的

 

命令中,曾把“东江纵队”的指挥员与几位领导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元帅相提

 

并论。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钟育民的嫂嫂王丽、哥哥钟若潮,先后壮烈牺

 

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广东深圳、博

 

罗、东莞的东江纵队纪念馆里,都有他们夫妇俩的英雄事迹和图片展示。作

 

为东莞水乡区以及增城、博罗县的领导,钟育民常要设法摆脱密探的盯梢,

 

深入各村做基层群众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夜深人静时还要刻蜡版、印传单。

 

党交给的每一项任务,他都能出色地完成,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

 

优秀品质。

   

    钟育民在抗日战争中从广东投身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驻节国外,再回

 

到北京国家机关,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几十年革命生

 

涯,为人民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此,我们这些后人是深为敬仰的,他的崇

 

高革命精神将时刻鼓舞着我们,并与我们一路同行。   

 

    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在钟育民生前见到这位可敬的老前辈,知道他、

 

了解他完全源于另一位老前辈——钟育民的夫人杜娟。钟育民留给杜娟永恒

 

的感动与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两人都认为生平最大的收获,就是把“人”

 

这个字写得比较端正。 

  

    大约十几年前,由于到北京市政协参加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的一次年

 

会,使我认识了会长杜娟。那时她已经年过古稀,但精神矍铄、活力充沛,

 

显然是整个研究会的灵魂。年长些的同辈人称她杜大姐,相对年轻些的晚辈

 

称她杜阿姨。

 

    当时我曾以为,这个得到东莞市政府热情支持的研究会,或许也像其他

 

一些同乡会性质的社会团体一样,无非是一些居京的老乡们聚一聚,吃吃

 

饭,叙叙乡情,其实远不只如此。它是一项事业——一项全新的事业,为东

 

莞这个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城市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发挥了

 

很好的作用。   

 

    看到杜娟满腔热忱地为研究会操劳,我不禁想到:如果把一个人的晚年

 

分为三种类型——休闲型、苦难型、事业型,那么杜娟的晚年无疑是最难得、

 

最有意义的事业型。她和其他一些同志筹办创立了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是

 

该研究会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研究会的成立是她晚年工作的重大成就,

 

充分体现了她在实践中理解并贯彻党的政策精神的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以

 

及灵活机智的处事能力。就这么一个外表孱弱而平常的老人,给许多见过她

 

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对东江纵队的宣传

 

是很不够的。杜娟认为,要加强这种宣传,固然要靠党史研究部门,更要靠

 

东江纵队的老战友及其后人。因此,每逢“纪念东江纵队成立××周年”以

 

及纪念其前身“东莞模范壮丁队成立××周年”的日子,她都要组织北京东

 

莞建设研究会开展活动,弘扬  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 

  

    袁崇焕堪称迄今为止东莞人中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1952年,义薄

 

云天、世代为袁崇焕守墓的佘氏后人找到柳亚子、叶公绰、章士钊、李济深

 

等社会名流,联名向毛泽东主席上书,要求在北京市的扩建中不迁袁崇焕

 

墓。他们514日上书,毛主席16日就批示下来,赞同把袁崇焕墓予以保存,

 

并且当时就指示彭真市长安排人把墓重修了。从那时起,每年临近清明头三

 

天就有人来清扫庭院,“黄土垫道,净水泼街”。乃至清明当天中央首长们

 

9点钟就来,15时才走,并在那里开了个小研讨会。其中朱德总司令是每年必

 

到,可谓“英雄惜英雄”。党和国家领导人长期为袁大将军扫墓,而且规格

 

很高,每次扫墓的时间很长!可见老一辈革命家的民族意识之强!北京东莞

 

建设研究会成立之后,每年都要组织在京东莞籍人氏为袁崇焕扫墓。为袁崇

 

焕守墓的佘义士第17代传人余幼女士及其丈夫赵立江也每每作为嘉宾应邀

 

与会。

   

    东莞籍的爱国将领蒋光鼐,是中国革命史中一位影响极大的人物。每当

 

他逢五逢十诞辰,杜娟也都要利用研究会这个平台,组织大家开展有意义的

 

纪念活动。 

  

    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每年必做的另一项工作,是组织赴京上大学的东莞

 

学子开展活动。每年天高气爽的初秋,杜娟都要组织在京东莞籍人士举行聚

 

会,欢迎新考入北京各所大学的莘莘学子。她和其他一些革命老前辈、中国

 

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老教授、老专家们,都要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

 

勉励东莞籍新生珍惜良机,认真学好各种基础科学,严谨创新,多出成果,

 

尽快成才,迎接未来全球新科技挑战,为家乡和国家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们的讲话总会使同学们很受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

 

期望,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和家乡。

   

    为了使这项工作不断深入,杜娟还通过联系香港东莞籍知名企业家王兆

 

生、熊秀云夫妇,在东莞籍新生中建立起“王兆生奖学金”,起到很好的激

 

励、团结作用。  

 

    当杜娟听说新编现代粤剧《思源》晋京演出并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

 

奖的消息,一口气复印了十多份报纸给研究会的会员们。她马上与排演这部

 

戏的东莞市长安镇和中国戏剧文学会联系,组织了几十名会员观演并出席了

 

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颁奖大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迭瓦买

 

提也出席颁奖仪式并观看了演出。大家齐聚一堂,共赏南国奇葩《思源》。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曾经担任过川恩来总理秘书的著名戏剧家张颖

 

说,我也是广东老乡,这几年我基本不看戏了,但广东来的准看。她还介绍

 

说,今天晚上到场观看节目的儿位大艺术家,如著名表演艺术家方掬芬、著

 

名评论家游默等都正在外地出差,是特别赶回北来看戏的。更令人惊奇的

 

是,这天一大早,长安镇沙头村的村民陈建光和另一位村民,专程自费搭飞

 

机到北京看戏。一些在京的长安籍大学生更是奔走相告,早早就从各自的学

 

校赶到人民大会堂。

   

    人世间的有些事,总是在一份难忘的真情中成全的。在居京的东莞籍人

 

民中,一年一度的年会,都能使大家感受到深深的一个“缘”字。每次年会

 

上,杜娟和研究会的其他领导,都要认真总结这一年研究会开展活动的情

 

况,介绍故乡东莞市的发展信息,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沟通。杜娟对每一位

 

会员的情况都如数家珍。她总是叮嘱大家要保重身体,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与优势,发扬东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爱国爱乡,同心协力,继续关心支

 

持东莞两个文明建设,迎接祖国建设的新高潮。聚餐后,大家互道珍重,依

 

依惜别。时光已经过去了十几个春秋。杜娟也由年过古稀到了年过耄耋,不

 

再担任北京东莞建设研究会的会长。但她依然精神矍铄、活力充沛,依然担

 

任研究会的名誉会长,依然为弘扬革命传统而奔波。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

 

辰前夕,她还光荣地被东莞市评为“东莞最具影响力的优秀共产党员”之

 

一。 

  

    杜娟不顾年迈体弱,致力搜集、整理钟育民的著作和文章。她多次回东

 

莞,去惠州,奔波于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之间,查阅那些几十前

 

的报纸、杂志和文件,走访钟育民各个时期的朋友、战友和同事,挖掘有价

 

值的史料,直到这部书完稿,才使钟育民的人品和成就被迎多的人所认识。  

 

    杜娟长年住在一个未经装修的小单元里,一条狭窄的走道,没有厅,一

 

间书房、一间卧室。狭小的空间内有一满是书的书架、一张小方桌、儿把旧

 

椅子.依窗的写字台上也堆满了书。奋斗与欢乐似乎都挤压在这个狭小的地

 

方。这里常是宾朋满座。她与友人的交谈随意而海阔天空,她的朗朗笑声,

 

她的淡定、坦荡都感染着每一位来访者。杜娟的晚年,无疑是有声有色、令

 

人叹为观止的。在这期间,杜娟惊喜地发现,许多钟育民的友人并没有忘记

 

他,资料搜集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

    这本书的出版具有现实的教育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钟育民同志平凡

 

壮丽的一生,影向了我们这些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以及像作者黄超这些70

 

后、80后的年青一代。作者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表示,她是带着对钟老

 

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满含热泪完成这部书稿写作的。杜娟同志说得好:“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内政、外交和社会等方面都

 

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正在奔向小康社会的高歌猛进时代,但是我们要铭

 

记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和胡锦涛同志“牢记

 

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谆谆教诲,警钟长鸣,居安思

 

危,吸取苏联东欧的惨痛教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福祉奋斗终身。

 

钟育民如果天堂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20116月于北京

 

 

作者介绍:

    黄超,1979年出生,本科学历。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从事社会

 

教育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在平凡的讲解员岗位上,先后数次在全国讲解比赛中夺

 

得多项一等奖。在国家多次大型重要活动中,相继接待了胡锦涛、江泽民、

 

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担任主讲。


    在工作基础上,撰写了“纪念馆与社会教育”、“博物馆志愿者讲解队

 

伍的培养与管理”、“抗战时期北平党的活动”、“东江纵队的特点”、

 

“抗战时期的宋庆龄”、“孙中山在北平的早期活动”等十多篇文章,分别

 

刊登在《中国文物报》、《前线》、《北京文博》、《军事史林》等国家公

 

开出版的报纸、杂志和文集中。本书是第一部著述。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