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交响曲》
作者:艾 芮  来源:转帖  时间:2010-5-13

《列宁格勒交响曲》

------------------------------------

□ 艾 芮

    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后,外交部长莫洛托夫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公布这赤裸裸的事实,并且宣布:“我们是正义的。敌人将会被粉碎。胜利将会是我们的。”在成千上万正在听新闻的列宁格勒人中间,有一名34岁的作曲家——他就是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虽然当时,肖斯塔科维奇的名字在纽约、波士顿、费城那样遥远的地方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中间耳熟能详,在本国却算不上是家喻户晓。由于 “故意的不和谐、乱七八糟的声音”,他还差点成为肃反运动的牺牲品。
    但是,战争打响后,肖斯塔科维奇积极投身到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他曾经两次试图应召加入红军,但都因为视力过差被淘汰了。于是,他先后参加了列宁格勒音乐学校(他在那里教书)的自卫队和消防队。1941年7月29日,苏联宣传部门以消防员肖斯塔科维奇的形象拍摄了一组图片,这些照片发行广泛,逐渐成了列宁格勒保卫者毫不动摇的决心的象征。此时的肖斯塔科维奇也将他的巨大的天赋用于
创作一些音乐小品,以愉悦前线战士。此外,他还写了一些进行曲和一部鼓舞爱国情绪的赞美诗。他写道:“伟大的时刻已经到来,斯大林领导着我们战斗,他的命令就是法律!勇敢地走进可怖的战争吧!”之后,7月19日,肖斯塔科维奇开始动笔写一部大型的交响作品。
    有一句俄国谚语讲,“当枪在说话,缪斯就沉默”。几乎从第一次枪声响起,战士们和战场上的戏剧化场面就成了艺术的主题,但是,
军事行动的破坏性和毁灭性本质,使得在骚动之中完成一部传世交响乐,如果不是绝无可能,也是相当的困难。肖斯塔科维奇就决定要写这样一部作品。在他以前,没有哪个作曲家写过描述狂怒的战争的作品,也没有作曲家曾经在音乐中尝试去描绘未来的胜利。
    当肖斯塔科维奇动笔写他的交响曲时,德军纵队正在步步紧逼拼命保卫列宁格勒以南防御阵线的红军。到他完成新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时候已经是9月3日,那天德军发动了又一次猛攻,他们把炮弹打进了列宁格勒。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分别在9月17日和9 月29日完成。
    战争中的恶劣环境,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中断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他带着妻子和两个
孩子先撤到莫斯科,后又到了古比雪夫。在这里,他和妻儿,还有一架钢琴,全都挤在一套只有一个房间的小公寓里。直到12月10日,才分得一间独立的房间用于工作,此时他终于能够开始创作交响曲的最后乐章了。
    12月27日,在一个只有朋友们参加的小型聚会上,肖斯塔科维奇宣布,他完成了他的《第七交响曲》,这首曲子完全是为了“献给列宁格勒”。第四乐章和尾声部分只有16分钟——比第二乐章长,比第三乐章短——最早被称为“胜利”。这一部分饱含着坚定的决心和对胜利的信念,省却了任何对英雄的赞美或者为了鼓舞士气的夸大其词的高调。《真理报》赞扬了这个结尾部分是“光明压倒黑暗的胜利”。
国家的文化宣传机构迅速在古比雪夫组织演出,到1月下旬曲目已经排演得不错了。可肖斯塔科维奇的处境还是很糟糕:公寓里供暖不足,没有足够的乐谱纸供他使用,列宁格勒传来的消息也使人气馁。
    1942年3月5日,当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也就是《列宁格勒交响曲》在古比雪夫第一次公演,这座城市短暂地成为了
世界文化之都。这部乐曲的一切都是宏大的——包括它的时长(大约80分钟)和演奏它所需的特大交响乐团。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被打造成为反法西斯主义象征的雄伟而抽象的作品,成为苏联民众心目中的一个文化标志。24天以后,《第七交响曲》在莫斯科的首演同样令人鼓舞,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即使是空袭警报的声音都无法抑制听众的热情,演奏结束以后,他们足足鼓掌了二十分钟。
   《第七交响曲》还走
出国界,传到了德黑兰、开罗,传到了西方国家。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组织顶尖指挥家公演该作品。德国入侵苏联的第二年,即1942年6月22日,英语广播的听众第一次欣赏到了这部作品。据估计,至少有200万听众通过电台收听过该作品。1942年到1943年,在美国至少公演了62场。
   《第七交响曲》不仅鼓舞了西方国
家人民的抗德决心,而且坚定了他们对苏联这个最大盟友坚决痛击德国法西斯的信念。美国小说家厄斯金·考德威尔说,我深信“一个能写出如此伟大音乐作品的民族,即使在困境中也是不可战胜的”!
[译自美国《军事历史季刊》]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1